團隊聯系方式
團隊介紹
高分子材料在交通、機械、電子、化工、能源等國家支柱產業,以及國防、航空航天等戰略產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體積用量早在1990年已超過鋼鐵和有色金屬的總和。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可賦予材料熱、電、光、磁等新的性能,是推動高技術發展的關鍵之一,也是高分子科學的前沿和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優先發展領域。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分子工程與成型加工創新團隊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85年由李德群院士創立。團隊整合了化學、材料等學科,結合學校"985"、"211"創新基地建設,圍繞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分散、界面、有序等關鍵科學問題,形成了功能相分子設計、復合體系協同效應、加工過程模擬與工藝優化三個研究方向,積極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進行創新性探索與技術攻關。歷經20余年的發展,已自然形成了一支由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以及60余名博士后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的創新團隊,在高性能復合材料、微電子封裝、激光全息防偽、光電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3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02年和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團隊于2009年和2016年兩次入選湖北省創新群體,于2015年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團隊成果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證件防偽、瀝青路面材料和激光打印/數碼復印用彩色墨粉的工程化,支持了湖北國創公司、鼎龍公司的上市。
近5年,團隊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重大合作1項、重點項目2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3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1項、面上/青年項目1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參與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1項,國家973計劃5項、863重點1項。近5年共發表SCI論文276篇(IF > 3.0的162篇),其中J Am Chem Soc 1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Adv Mater 3篇,SCI他引3200余次。共撰寫出版3部專著、2章節,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56件、美國專利1件。

導師介紹

團隊學術指導李德群,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45年8月生,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塑料成型的研究。擔任中國塑料工程學會塑料機械及模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發表論文300余篇,主持撰寫著作4部、合作撰寫著作3部、合作譯著1部、主編教材4本、參編教材8本。獲2002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10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二)。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研究經歷:1986年至1987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從事塑料注射模CAE研究。 李德群教授先后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和"十五"重點攻關項目,從事塑料注射模CAD/CAE/CAM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并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系統地開展了塑料注射過程計算機模擬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應用。
具體介紹:http://mat.hust.edu.cn/T/LiDequn.htm

團隊負責人朱錦濤,教授,1978年5月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有序結構高分子材料的設計、微加工及結構與性能調控方面的研究。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Small, Macromolecule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80余篇。擔任Macromolecular Research雜志Editor, Materials Express雜志Associate Editor。2009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并獲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稱號,2013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研究方向:超分子受限組裝與高分子材料微結構調控,生物醫用高分子聚集體的藥物緩釋與傳輸、腫瘤免疫治療用納米藥物構建、響應性光學材料制備與應用。
具體介紹:http://chem.hust.edu.cn/Teacher/2004830.htm

團隊骨干解孝林,教授,1965年9月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和材料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與流變學等領域的研究。擔任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防偽材料與結構實驗室主任、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化學會理事、教育部科技委數理學部委員、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流變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高分子學報》、《復合材料學報》等刊物編委。發表SCI收錄論文170余篇,SCI他引3000余次,單篇論文最高SCI引用900余次。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楊應奎獲2009年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2015年作為團隊負責人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研究方向:液晶化學與激光全息技術、 光電子材料化學與聚合物基電子封裝材料、 高分子復合技術與加工流變學
具體介紹:http://chem.hust.edu.cn/Teacher/17028217.htm

團隊骨干周華民,教授,1974年7月生,材料加工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塑料成型理論、方法、工具的系統研究。2014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3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201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五),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2015年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擔任Proc. Inst. Mech. Eng. Part C,Polym. Plast. Technol. Eng.等期刊編委。近5年發表論著6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5項。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塑料成形工藝、材料成形模擬、智能成形裝備的研究。
具體介紹:http://mat.hust.edu.cn/T/ZhouHuamin.htm

周興平,教授,1971年1月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博士生導師,化工系主任,主要從事高分子復合材料加工的研究。已發表SCI論文40余篇,被SCI引用1000余次,授權發明專利35項。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獲2007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二),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四),2014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四)。
研究方向:聚合物復合材料、高聚物工程
具體介紹:http://chem.hust.edu.cn/Teacher/16237561.htm

廖永貴,教授,1976年4月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有序功能高分子復合材料、多相多組分高分子體系和極端條件下高分子的復雜物理與化學行為的研究。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009年獲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楚天學子。已發表SCI論文50篇,被SCI引用500余次。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獲2013年吉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
研究方向:有序功能高分子復合材料、 多相多組分高分子體系、 強磁場下高分子的復雜物理與化學行為
具體介紹:http://chem.hust.edu.cn/Teacher/1958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