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聯系方式
團隊介紹
以邵新宇教授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從上世紀末以來,結合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針對航空航天、航海、汽車、機車等行業高端裝備自主研發的迫切需求,圍繞大功率激光加工/激光多能場復合加工方向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針對汽車制造中激光加工高端裝備依賴進口,自主研發嚴重不足問題,團隊經10 余年"產學研用"攻關,開展基礎理論、工藝方法、設計制造、系統集成等全方位創新,攻克了三維曲面焊接控形控性、曲線不等厚板復合拼焊、非穿透精密切割等國際難題。自主研制了57 類126 個品種激光焊接、切割系列裝備,實現了產業化,成套工藝裝備在上海通用、江鈴(福特)、神龍、廣本、一汽、長城、江淮等300多家企業應用500多臺套,打破了國外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在2012年至2014年的11次國際公開招標中,與ABB、KUKA等國際一流公司競爭,10次中標,本年度至今,又有18條生產線中標,成果獲得了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動力定位全回轉推進器是高性能海洋裝備走向深遠海的關鍵動力裝備,我國已掌握2000kW以下的制造能力,服役于深遠海、5000kW以上全部依賴進口,且被技術封鎖。邵新宇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海洋領域第一個制造973項目"高服役性能海洋動力定位裝備制造的基礎研究",圍繞海洋裝備高抗腐蝕疲勞性能的要求,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激光多能場復合加工研究工作,實現以5000kW全回轉推進器為代表的高服役性能海洋裝備的自主制造。此外,研究成果還應用到航空航天、機床、國防等領域。
創新團隊現階段的主要工作:針對大型厚壁構件大拘束度焊接變形大、易產生裂紋、強韌性不匹配、接頭組織性能難以穩定控制的難題,研究激光-電弧-磁場復合能場焊接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工藝,探索復合能場對材料的協同熱力作用機理,掌握多源復合能場焊接過程接頭組織和形狀演變行為及其對抗疲勞性能的影響規律,建立厚壁構件窄間隙多層激光-電弧-磁場復合焊接過程穩定性和缺陷抑制條件,為大型厚壁海洋裝備構件高效、高質量、高可控的焊接加工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導師介紹

邵新宇,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領域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目前擔任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組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與工程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化設計與制造。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65

段正澄,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于自動化、數字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在該領域我國發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模、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研究方向:機械加工自動化技術、 數控技術、 柔性制造系統。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4

黃禹,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專委會委員,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委會委員,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專委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機械設計、機電一體化、激光及相關特種加工、專用特種裝備、數控技術等方向的科研及教學工作,重視多學科交叉,不斷開展新工藝技術及其裝備的創新研究與工程化開發,形成了工藝、裝備、數控技術相融合,光機電一體化深度結合的研究特色。主持或承擔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重大科技專項以及企業發展重要項目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發表論文50余篇(SCI/EI收錄3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6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
研究方向:數字化制造裝備、激光及特種加工技術。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6

王春明,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高能束及特種焊專委會委員, 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顧問、武漢銳科光纖激光器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顧問。
研究方向:激光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機理、激光加工過程與質量的在線檢測原理與技術、激光焊接新工藝新技術、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構件的激光焊接技術、列車車體的激光及其復合焊接技術、超高速激光切割技術、材料激光表面改姓技術、塑料的激光透射連接技術等。
具體介紹:http://mat.hust.edu.cn/T/WangChunming.htm

龔時華,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裝備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0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現為中國農業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獲學士學位,并在宜昌電工儀器廠(現為宜昌機床集團)參加工作;1996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機電控制及自動化專業獲碩士學位,并留校工作;2008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數字化裝備控制與數控技術方向的研究工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大型、重載、多軸聯動數控機床核心關鍵控制技術研究,研發了一種采用上下位機雙CPU體系結構的七軸五聯動控制平臺,全面滿足了裝備的特種控制需求;研發基于激光焦點位置的多軸聯動插補算法、姿態控制技術等激光加工關鍵技術,突破焊接過程的實時檢測、多軸動態補償等難點,實現三維空間軌跡自適應跟蹤控制;面向高端光電子制造裝備,研發了光電子芯片的檢測和分選控制系統,實現光電子制造中復雜的工藝流程、精確的時序配合要求、高速高精度的運動控制等功能。
研究方向:數字化裝備控制、 數控技術。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15

馬修泉,研究員,1999年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專業,2003年至2006年于北京大學量子信息與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從事激光冷卻、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實驗量子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并獲得無線電物理的碩士學位,2006年至2011年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超快光學中心從事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及光纖光學方面的研究并獲得電氣工程學的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5年于美國JDSU公司(后重組為Lumentum公司)的商業激光部(Commercial Lasers)下面的高級科研組(Advanced Research)先后擔任高級工程師(Senior Optical Engineer)和主任工程師(Staff Optical Engineer)并主要負責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應用方面的創新工作,2015年9月加入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從事激光加工方面的研究。
研究方向:激光加工過程中激光與材料的作用機理、 新型大功率激光器的加工應用、 新型材料的激光器定制與工藝創新。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4714

蔣平,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皵底种圃煅b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員。2004年和2009年于華中科技大學分別獲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士學位和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國際期刊《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Associate Editor。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6項。獲湖北省2017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際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13年度最佳論文獎。
研究方向:多能場復合焊接、高功率激光焊接、激光高效清洗、多學科穩健性設計優化、基于變精度模型的設計優化
具體介紹:http://mse.hust.edu.cn/info/1018/1193.htm